夏去秋至,在夏秋交接的農歷六月還有一個長夏季節,為陰陽交接的時段。
長夏天氣炎熱,雨水較多,人體的脾胃功能容易出現問題。
因此,夏秋相交之際,養生重在健脾益胃、除濕化濕,才能有效夯實后天之本,維護生命健康。
長夏脾虛是病因
脾虛是導致血脂、膽固醇、血尿酸異常以及肥胖病、Ⅱ型糖尿病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亞健康、代謝疾病的主要病因,也是多種疾病的發病基礎。
導致脾胃受傷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:
飲食不節,勞傷脾胃
食量過大、飲食過涼、進食太快等行為都會損傷脾胃;不吃早餐、晚飯超量等也影響脾胃活動節律,致使功能失調。
久坐少動,傷肉傷脾
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與四肢,因此久坐少動傷肌肉、四肢,最終可傷害脾臟。
目前人們“吃得過多、動得過少”,飲食過量、久坐少動非常普遍,這在青少年學習一族與白領辦公室一族中尤其突出。
情緒不穩,傷肝及脾
現代社會,由于生存壓力較大,競爭激烈,人們普遍存在情緒不穩、情志失調的情況。如憂思過度,考慮問題太多,就會出現胃腸消化功能紊亂的情況,時間長了會出現氣血不足的病證。怒則傷肝,肝臟失于疏泄,肝病傷及脾臟,也會引起脾胃功能虛衰。
吃藥過多,傷害脾胃
現實生活中,過用、濫用減肥通便藥、清熱解毒藥以及抗生素比較普遍,這樣容易引起脾胃虛弱。
健脾除濕需綜合調理
長夏調補脾胃,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調理。
飲食定量、定時
飲食既不可過饑又不可過飽,尤其要注意不可過飽。飲食定量既可以確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,也可以減少肥胖乃至動脈硬化、冠心病、脂肪肝、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。
養生宜“早飯宜好,中飯宜飽,晚飯宜少”。如果違背養生,不吃早飯、湊合中飯,營養缺乏會影響健康,引起貧血、慢性胃腸病等疾病;晚飯大吃大喝,營養過剩,易引起慢性胃腸病、肥胖以及諸多其他疾病。
祛避濕邪
長夏的起居養生,應祛避濕邪。一要少吃生冷傷脾以及黏膩、肥甘不易消化、加重脾胃負擔的食物,防止脾虛生濕。二是空調溫度不宜過低,白天應在25~28℃之間,夜晚睡覺時應調到28℃,使用空調2~3小時,要開窗通風,也可以使用除濕器除濕。
腹部避寒
腹部避寒是預防寒邪侵襲、防止脾胃陽氣挫傷、維護脾胃功能的重要舉措。
一是日常穿衣盡量要穿打底衫或是背心,不穿露臍、露腹、露背裝;二是在空調屋等冷環境中宜穿上夾衣保護腹部,晚上睡覺不宜露腹;三是若屬畏寒怕冷、手腳冰涼陽虛體質的人,或食欲不振、胃涼腹痛、經常腹瀉脾胃功能虛弱的人,根據需要可食用赤豆酒釀湯或飲用生姜大棗紅糖茶。
良好心態
少思慮,莫憂愁,不惱怒,放寬心,減壓力,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狀態,既可預防像胃腸神經官能癥、消化性潰瘍等與精神情緒因素密切相關的脾胃病,也會對脾胃病患者的康復起到有益作用。
揉摩三穴
第一兩手相疊于上腹部,以胸骨下端為中心,按順、逆時針方向揉摩中脘穴各30~50次;第二用同法在肚臍即神厥穴周圍揉摩各30~50次;第三揉摩兩腿足三里穴50~100次。
每天早晨、臨睡前按摩,有強身健體、強健脾胃、調理臟腑、平衡陰陽等作用,適用于所有脾胃、胃腸病的預防和調治。
艾灸足浴
艾灸,可選擇腹部的中脘、神闕穴,下肢、足部的足三里、陰陵泉、三陰交、隱白等穴位,每次二三個穴位,艾條溫和灸10~20分鐘,有健脾益氣、溫陽散寒、除濕通絡的效果。
足浴,水溫40℃左右,時長20分鐘左右,泡腳同時按摩足三里穴、足底涌泉穴,有健脾祛濕、安神助眠的保健作用。艾灸足浴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或陽虛體質者。